
10月19日至26日,我院成功举办了2019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舞蹈表演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来自北京、河北等13家单位的55名舞蹈专业教师圆满完成了培训班的全部课程。本次培训是2018年5月开班以来的第三期,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主办、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科学研究中心支持。

10月19日,学院纪委书记张学红,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舞蹈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温柔,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金暄,舞蹈系办公室副主任吴连鹏出席开班仪式,全体学员参会。张书记代表河艺对北舞中国舞蹈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向所有学员寄予期望。她表示,为组织好本次培训,学院舞蹈系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周密安排,针对师资队伍现状安排培训课程,突出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舞蹈表演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

本期“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以“舞蹈科学”为主题,特聘北京舞蹈学院专家团队为参训教师提供舞蹈科学领域前沿信息与动态,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系列课程,涵盖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拉班动作分析、舞蹈身心学技法四大版块。温柔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高云教授、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云门舞集创始团员、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教授王云幼老师、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张梦珍老师等四位专家以深厚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能让学员深刻体验和意识到了“正确了解身体,科学使用身体,避免损伤,高效康复”的科学理念和理论方法,内容涉及舞蹈教学、训练、选材、损伤防治、身心健康促进、拉班等诸多方面。

温柔老师就中国舞蹈科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强调舞蹈科学研究注重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她主张以身体为核心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深化拓展及跨领域研究,并以哲学、身体美学、神经美学、体质人类学等学科为例,说明与人文社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认为这不仅促进舞蹈科学自身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高云老师讲授了人类身体结构、躯干骨及肌肉等舞蹈解剖学相关知识,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合理运用身体各部位提高舞蹈训练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舞蹈损伤,强调舞蹈训练过程应当注重训练方式,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身体秩序、修正身体形态可以在提升舞蹈技术的同时避免损伤。

王云幼老师从拉班的产生出发,介绍了拉班的基本理论架构、基础知识与应用领域,通过动作体验、观察和理论性的讨论来探索身体、力效、形体和空间的关系。她提倡学员们尝试感受身体在空间中动态的移动,体会身体不断调整、适应、协调、平衡、应承和交流的多种变化模式。

张梦珍老师通过讲解婴儿动作发展的构建过程,分析了人类动作发展肌动学与舞蹈训练的关联性,强调功能性关节中轴化、核心部分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指出核心的稳定可以优化动作效率,产生力量、避免损伤。在肌筋膜放松课程中,张老师介绍了人体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解剖与构成,分析了长度与张力的关系,解读了自我筋膜放松的作用机理,讲授了如何借助道具进行自我筋膜放松提升柔韧性及修复、预防身体损伤。

10月26日,培训圆满结束,参训教师们的创新意识与革新理念得以培育,教学观念与固化思维得以转变,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学员代表表示,十分感谢河艺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从每位专家身上都学到了深层次的舞蹈理论知识,对舞蹈健康教学和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希望今后多参加此类高质量的培训,不断扩充知识体系,努力实践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让学生们能真正享受舞蹈。河艺舞蹈系金暄主任认为,培训班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舞蹈科学领域的宽广性、重要性,对学院学科建设、专业拓展具有启发式引导,参训教师应以艺术职业院校舞蹈专业教学为视角,探寻本专业舞蹈人才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和改革途径。

学院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舞蹈表演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于2017年起建设,2019年经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考核推荐,教育部审核认定正式成立。近两年来,基地服务广大舞蹈工作者,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以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宗旨,结合舞蹈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师所需,开展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人文艺术与舞蹈专业理论+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标准课程培训,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我院衷心希望依托培训基地平台,联合相关兄弟院校,打破学科壁垒、院校壁垒、地域限制,加强合作,实现国内外舞蹈科学、舞蹈教学资源及成果共享,更好地为中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