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利)“老师,您好啊”、“咱们多少年没见了,您还这么精神”……31年前,一伙儿十来岁的四川娃娃,承载着繁荣川蜀京剧的使命,跋山涉水来到位于石家庄的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了六年艰苦学艺的生活。如今不惑之年的他们,重返母校,和老师们深情地抱在一起。
“30多个小孩,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10岁,从一所又一所小学选了又选,孩子们千里迢迢从成都来到河北省艺术学校(现改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学校专门为他们组建了‘四川班’。”已经退休的老师们,和学生们重逢格外亲切,回忆着着31年前他们上学的样子:“孩子们都不会说普通话,鞋带都系不利索,腰带也是跟麻花一样,辫子梳得歪七扭八。”系里的老师们一人几个,带在身边,一点点教他们说普通话、洗衣服、梳洗打扮,那时他们去老师家里一点都不生分,进进出出特别随意。
学艺苦,离家又远,两三年都回不了一次家,想家,想爸妈,小家伙们就策划了集体出逃,他们从学校出发,一直走到铜冶,也不认识路,壮着胆子继续前行。学校老师们炸了锅一般到处寻找,一天一夜之后,终于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这些灰头土脸的小家伙,“当时那个气呀,可一开口还先问他们饿不饿。”“四川班”是当年成都市京剧团需要充实京剧力量,特别成立的班,“人家相信我们,委托我们给培养苗子,特怕这些学生不能挑大梁。”前京剧科科长肖玉芹自豪地说,这批学生特别提气,已经成为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刘露还成为梅花奖获得者。
物已非 情还在
“现在整个学校都跟我们上学那会儿不一样了,原来的教室都拆了,以前宿舍的位置盖成教学楼了,真想再去我那张床上躺一躺。”重返母校的川籍学生,努力寻找当初上学时的影子,“校舍都变了,但是老师们还在,感情还在。”
艺校学制长,他们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生活了6年,感情深厚。毕业后,别的班的同学们都各奔东西,只有他们都到了一个单位———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同学们朝夕相处,每年春节,大家都互相提醒:“别忘了给老师打电话拜年,哪个同学演出路过石家庄,都要到学校看看老师,回去跟同学们说说老师们的家长里短。”这次回来,他们特意从成都运来一棵银杏树,栽到校园里,播种下一片学子深情。

2014年5月23日《燕赵都市报》第六版